「道」在哪裡?:人生之道在《中庸》,中庸之道在於「誠」,「致誠」之前亦求「致曲」【徐培剛學習四書之《中庸》之道心得01】全文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240892997
「道」在哪裡? 在許多中國的國學和宗教經典中,都常常會提到一個「道」字,到底道在哪裡?又該如何更貼近真正的「道」呢?
《中庸》第十三章之一裡記載著,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換個角度來說,「道」不但應該是充滿在我們人的身上,更是必須要在生活中去踐行的,因此踐行,可說是貼近中庸之道的重要法門之一。
關於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另外三本書是《論語》、《孟子》、《大學》。這四部書對於我們人生旅程中的修己安人有很大影響和幫助。比方《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提到: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段文字提醒我們「道」的源頭在哪,上天已賦予我們本質天性,如果可以遵循著赤誠本性來待人處事便是行「道」,而所謂教化,就是讓我們能在偏離方向時能再導引回本性,邊走邊學也邊修正調整。
一位真正的君子,不是只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宜,更要特別謹慎於自己獨處之時所產生的想法和一切行為。當心情還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是處於平靜之「中」的狀態,如果有情緒產生卻能合乎節度,沒有太過和不及的行為便稱之「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之本,「和」更是天下共行之道,如果我們能追求「中和」的境界,不追求極端的境界,那天地萬物就會各安其所自然發展了,這點對於一直追求科技發展的人類,是很好的提醒,如果人類退回到農耕時代,地球資源的匱乏速度就不會如此之快了。
中庸之道在哪裡?全文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240892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