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欙欙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其實《道德經》第二十章和第十九章的精神意義都是很接近的,又再次深化強化了「見素抱樸」的價值觀,趁週日培剛到戶外走走,當來到桃園楊梅埔心牧場裡,一個很平凡的親水區域,看到一旁的大人都較放不開,就連我自己也是如此,頂多只把腳放進去水中泡一泡,但他們孩子卻是非常樂在其中。 尤其有一位小女孩,想都不想就跳進去弄濕全身,膝蓋撞到地卻不覺得痛,笑聲非常響亮,彷彿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水池一樣,當下我有個強烈的體會:「如果真有老師,可以教我們如何活得更快樂,那這位老師的年齡,應該不會超過10歲。」赤子的自然自在之心,很珍貴。
這體會不就正好合於第二十章中提到:「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的意境,無論外界發生什麼事,對這個小女孩來說,她不會去羨慕去想太多,甚至是去算計和思考未來,她就是全然享受這個當下,感受親近於水的快樂,當然她不會知道,老子曾經那麼推崇和喜歡這上善之水。
在老子的文字和其思想中,常常給人一種「世人皆醉,唯老子獨醒」的感受,他盡情徜徉於自己思想的寬廣度之中,卻也無奈於自己這樣的寬廣度不被當時的世人所瞭解,因此才會在《道德經》第七十章裡感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的確在紛亂世道中,要當一位真正的先知是很孤獨的,但還好老子沒有像屈原一樣想不開,或許有「道」為伴,就是他最好的安慰。 è究竟一生,邁向真實之路 【徐培剛向老子請道,(道德經)第一章 ~ 第八十一章 心得總整理】 By快樂希望愛的分享家~徐培剛~2014/04/13
http://pksuccess.com/
培剛演講方向與題目參考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15949659
快樂希望愛的分享家 Blog關鍵字敘:分享家徐培剛講師受邀各界演講和企業內訓,歡迎各地公司教育訓練和大型講座邀請。此外亦長期擔任活動評審和主持人,站內有許多錄音歌曲可以聽聽,更曾獲選為環遊世界圓夢大使,分享各地旅遊經驗,期盼透過這個Blog的分享,帶給大家快樂希望愛,持續幫助更多的人,也產生更大的正面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