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練先驅前大中華地區英特爾總經理 陳朝益提到:人有『知性、感性、理性』三個資本層面,你說的他都懂,這是知性,但如果他的感性過不去,就會失去了理性。有人說『看時機才說話』,當他需要『感性』的支援時,你千萬不能用『理性』的方法處理;才能幫助他『頓悟』,決定改變;幫助他對他的決定能堅持走過來,而成為他的習性;這是領導力的功夫,『對事也對人』的領導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都要主管除了要有『老闆思維』,更同時也要有『教練思維』,甚至把這項評估放在KPI考核中。然而,為什麼越來越多組織經理人要有教練技能?擁有教練技能又能帶來哪些好處呢?
首先,我們必須說明,傳統的培訓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知識與技能的經驗傳授與交流,可以透過培訓達到良好效果。然而,如果要啓動組織的『自主學習』、『信念熱情』、『目標執行』,甚至想透過組織達到『共同交流成長』的效益,那麼就得運用『教練型領導力』讓組織活絡,一同在尊重彼此專長下團隊合作,達成預定目標。
而運用教練技能引導組織,有哪些好處呢?
產生強大歸屬感 (Sense of belonging): 由於在教練過程中,必須協助成員提高自我認知與釋放自我潛能,轉化對於組織與企業的認同,不但減少良才的流失,同時更能降低同業挖角所帶來的風險。
產生堅定持續力(Sustainability): 對企業來說面對Y世代(80後)是必然的趨勢,這世代的共同特色:要自由、個人化、要好玩、要有樂趣,然而缺乏耐心和持續力卻是企業最頭痛的地方,而透過教練引導可以挑起內心的熱情,面對困難時將尋求方法與資源,跨越障礙達成目標。
激發行動創造力(Creativity): 當教練引導出獨立思考的思維後,創新應用將會是團隊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尤其,在產品與服務創新上,一個求新求好的團隊,會不斷的透過彼此的分享,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開創企業的競爭力。
活化團隊合作力(Ability to cooperate): 在教練過程中,非常強調組織與團隊的合作,情感濃烈的團隊不但分工明確,組織效能高,更能夠在遇到障礙時彼此協調,如此的團隊合作將加速專案的完成。
透過以上的介紹,對於『教練輔導』的優勢有更明確地瞭解,期待,越來越多人!透過「主管」提升成為「教練」的過程,讓組織向上發展最後達到每個人實現自我的價值。
想瞭解更多『教練輔導』的相關內容嗎?歡迎留言洽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