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我在很多不同的書和文章中看過下面這兩個故事,雖然我不能確定這些研究的真實性,但我非常肯定它背後所隱含的教育意義:
耶魯大學1953年的研究
1953年,美國耶魯大學對畢業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有關人生目標的研究調查。在開始的時候,研究人員向參與調查的學生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有人生目標嗎?」對於這個問題,只有10的學生確認他們有目標。然後,研究人員又問了學生第二個問題:「如果你們有目標,那麽,你們是否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呢?」這次,總共只有3的學生回答是肯定的。
20年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追訪當年參與調查的學生,他們發現,當年白紙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寫下來的那些人,無論從事業發展還是從生活水平上看,都遠遠超過那些沒有這樣做的同齡人。這3的人所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了餘下的97的人的總和。
哈佛大學1979~1989年的研究
哈佛大學有一個非常著名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長期追蹤調查。調查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差不多的年輕人,調查結果發現:
27% 的人沒有目標; 60% 的人目標模糊; 10% 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 的人有清晰且長期的目標。
1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分佈現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占3%者,10年來幾乎都不曾更改過自己的人生目標。10年來他們都朝著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10年後,他們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他們中不乏白手創業者、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那些占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那些短期目標不斷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成爲各行各業的不可缺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高級主管,等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標者,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面,他們能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麽特別的成績。剩下27%的是那些10年來都沒有目標的人群,他們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的生活都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世界。
全文 http://blog.xuite.net/erickhera.tw/nomore/11500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