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
由於「趨避損失」心理,造成投資人常常「出盈保虧」─股票小賺就賣掉,賠錢就說服自己不賣不賠─導致自己滿手賠錢貨。
如何避免呢?「專家」告訴你,設立「停損點」並嚴格遵守,賺錢的股票就讓它漲翻天,下跌股票一旦觸及停損點就停損出場,以控管下檔空間。賺錢無上限,賠錢沒你的份,多完美的策略啊!
真的嗎?例如你設10為停損點,跌10就出場,結果股票跌11就反彈。「專家的策略」又告訴你,漲10就是上漲趨勢形成,你又買進,結果股票漲11又下跌。
別以為不可能,股市就是「偉大的羞辱者」,來回羞辱你幾次,你的資金就因為交易成本而大幅縮水了。
二、投信(共同基金)
(一)主要獲利來源:
「手續費」:購買基金大多需要收取約1.5的手續費(視不同基金而定),當然也有免手續費的基金,不過那是因為比起管理費,手續費根本不算什麼。
「管理費」:每年大約2的管理費(視不同基金而定)是內含的費用,一般投資人不易察覺,卻是每天從你的基金淨值中扣除。
(二)和投資人的利益衝圖:
如果有人說自己的選股技術一流,並願意替你管理你的退休金投資,條件是你的投資終值(退休金)要分給他一半,你願意嗎?
如果你購買共同基金,就等同於答應了這項交易。因為每年2的管理費,加上複利的效果,就足以讓你的投資終值少賺一半。
如果基金經理人有超人的投資績效也就算了,問題是扣除成本後,大約有9成的基金績效輸給大盤,倒不如自己買追蹤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或ETFs,就可以贏過大部分基金經理人了。
基金績效差,除了投資成本過高,還有其結構性限制。首先基金經理人的部位大,又受限於政府的限制,操作彈性較小,不能像散戶一樣隨心所欲。
其次,受到短績效評比和投資人資金的壓力,使得基金經理人的不得不追高殺低、積極換股,衝高短期績效以保住自己飯碗。
(三)「保證獲利」的投資建議?
到底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買點呢?「專家」告訴你「定期定額」買基金,可以分散買點,避免買在高點,又可以在低點買的多,高點買的少,低買高賣,多好的投資策略阿!
真的嗎?事實是定期定額的手續費通常比較高,而且定期定額的風險不在於買進,而在於贖回的時候。當你越買越多、部位越來越大,萬一股價下跌你又需要用錢,就會承受極大風險。
偏偏定期定額基金不會在高點叫你贖回,永遠只會叫你繼續扣款,因為「專家」告訴你「長期持有」才是投資獲利的關鍵。
事實是,你持有共同基金越久,他們就能收你越多的管理費。
摘自:【投資╳心理學╳書院】http://wfhstudy.blogspo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