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普立茲新聞獎得主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中提及,全球化已進入3.0的年代。在全球化1.0的年代,推動全球化的驅動力來自國家;而在全球化2.0的年代,推動全球化的驅動力來自企業;進入全球化3.0的今天,推動全球化的驅動力則縮小至個人。書中也提及,國家與組織的邊界變得愈來愈模糊,世界已經被數位化、網路化、虛擬化、外包、供應鏈、開放軟體等十大推土機所剷平。在國家與組織邊界被剷平的全球化年代,每個人都應該正面迎接,而不是再蓋更高的擋土牆抗拒。
日本策略管理專家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一書中提及,日本經濟的低迷,並不是不景氣,而是長期衰退;而且常被認為是景氣惡化元兇的「通貨緊縮」,其實只不過是伴隨經濟無國界化、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價格正常化」所導致,而非真正的通貨緊縮。書中亦舉出日本的稻米是美國、新加坡的四倍,澳洲的三倍;日本牛肉是澳洲的五倍,新加坡、美國的四點五倍。這些物價昂貴的真相,主要來自於日本的農業生產力是「全世界最差勁」的,加上日本農產品在價格競爭上完全無招架之力,所以日本政府就用異乎尋常的百分之七的超高關稅,保護種植稻作的農家。
大前研一走訪澳洲發現,一位澳洲的農業經理人就做了日本一戶農家所做的活兒,而這位經理人的一塊田就可以生產日本稻米總收穫量的百分之一。進一步探究其生產流程,發現這位經理人在播種期間,雇用三天左右的臨時工,為了有效率照顧稻田,每隔一百公尺就設一道斜坡,讓水可以流經整個水田。而在收割期,這位經理人會再雇臨時工。如此一來,日本只要買一百塊這種水田,就足以供應全日本人需要的米食,而且就算連運費成本一起列入計算,消費者還是可以用現在十分之一的價格買到米。
●●●以上文章,摘錄自陳永隆博士「看見未來部落格」●●● http://blog.yam.com/seethefu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