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與冥想紓壓(上)~廖淑純老師2012/ 5/06靜宜大學社工系攜手社演講後記 |
文章類別:主管培訓 |
人氣值:♥1236 |
五月六日到靜宜大學社工系攜手社演講「催眠與冥想紓壓」,這是個服務性的社團,以國中生課輔為主,以前在教育訓練多安排人際溝通課程,這次因獲知我有有催眠治療師執照,特別邀我談催眠,而我考慮到他們是社工系學生,以後可能從事專業的助人工作,因此提議納入冥想紓壓主題,以便他們課後實務運作較易上手。 一開始先介紹催眠歷史,事實上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埃及,以及中國古老的道術,或是其他民族的巫術都有跡可尋。但近代催眠一詞則由英國曼徹斯特的外科醫生詹姆士.布雷德(James Braid,1795-1860)提出,他將可降低病患痛苦的醫療方式定義為催眠(Hypnosis)至今已將近二百年! 至於催眠的定義,我引用廖閱鵬老師著作《AAH催眠教學講義》的說法,包括: 1. 從催眠者的角度看:「當我們透過連續、反覆的刺激,引導當事人進入一種高度可被暗示的意識狀態,這個過程稱之為催眠。」 2. 從被催眠者的意識狀態描述:「當人進入一種身體放鬆、內心寧靜的狀態,而且意識清晰,甚至比平常更清晰,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催眠,這種狀態稱為催眠狀態。」 3. 從知覺的範圍看:「催眠是一種知覺窄化聚焦的狀態。」 4. 「催眠是通往超意識的交通工具。」 5. 「催眠狀態,其實是最好的學習與改變的意識狀態。」 6. 「催眠是一門控制轉化意識狀態的藝術。」 7. 「催眠就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搭起一道橋樑,使人可以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直接與潛意識溝通。」 8. 「催眠,就是一個活在當下的催眠師,引導另外一個人活在當下,然後一起來完成預定目標。」 既然催眠涉及意識狀態的改變,那麼意識是什麼呢?然而科學家或心理學家對意識並沒有統一的定義。那麼意識存在於何處呢?在大腦內或大腦外?我個人淺見為既在大腦內也在大腦外,因為我們確實可「意識」到現象界;同時確實也有人曾有靈魂出體的經驗,例如我的一位朋友就曾在手術時發現自己竟然身處病房上空,俯瞰醫生動刀。 因為要談意識,我就花了點時間介紹perennial philosophy長青哲學及超個人心理學的概念。在超個人心理學部分,除了 Assagioli的意識蛋形圖,也介紹了Ken Wilber的意識光譜(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或譯為意識總譜)。 Wilber提出意識的廣度與光譜一樣,有低頻率的一端,也有高頻率的一端,理論上意識經驗是無限的。然而人類族群大部分只覺察這個意識光譜的「可見光」範圍。這張意識光譜圖可做為一個人檢查自己發展程度的指標,催眠在這十個階段中都可以當做成長、治療、觀照的工具。 1. 不二境界Nondual 2. 自性階段Causal 3. 精微光明階段Subtle 4. 通靈階段Psychic 5. 統觀邏輯階段Vision-logic 6. 理性階段Rational 7. 神話階段Mythic 8. 奇想階段Magic 9. 情緒慾力階段Emotional-sexual 10. 感官與生理本能階段Sensorimotor (待續) |
發布日期:2012/12/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