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之前,康柏電腦之所以成長,是因為在消費者眼中,它比IBM好;於是,康柏的設計研發使命,就是以不斷創造最優質商品為目標。但是到最後,康柏的高品質反映在高售價上,卻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
1991年新任的執行總監費佛(Eckhard Pfeifer)認為,應該以價格領導工程設計,要先考慮何種價位才是消費者會考慮的商品。於是,他們開始採買代工零件,以及減少不必要的檢測,讓售價大大降低了32,這也使得銷售額成長了25,淨利則擴增到63,反觀管理成本則由25.7降到了16.4。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利潤之間,擁有一道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滿意度到了某個程度後,利潤反而會下降,因為要支持如此之高的滿意度,是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來因應的。我的觀點是,個性化組合性商品正是很重要的設計模式,當我們可以將需求主控權歸還消費者時,則消費者會盡其最大能力,購買最具張力的商品額度,也讓彼此達到滿意的地步。令人滿意的不是一百分的商品,是買得起的商品。
我稱之為[不完美的好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