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公視新聞與自由時報分別報導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徵募志工所產生給薪的糾紛與爭議,真相仍有待進一步釐清。不過,關於人的工作動機與工作績效,學界多有著墨。我們感興趣的是當一個組織招募志工的時候,要不要給薪或車馬補助費呢?要給多少呢?
海曼(James Heyman)與艾瑞利(Dan Ariely)曾經進行一項試驗,請受試者在電腦上用滑鼠將圓圈拖曳到方形上,圓圈就會從畫面中消失,而起點會再出現新的圓圈,然後計算受試者在5分鐘內拖曳多少個圓圈。在這項實驗中,受試者分為3組,分別會得到5美元、1美元與0元的酬勞,第3組沒有酬勞的受試者被告知是「社會服務」,純粹是幫忙。結果是獲得5美元的受試者平均拖曳159個圓圈,1美元的受試者僅完成101個圓圈,沒有酬勞的受試者平均竟然達到168的圓圈。
另外一個例子。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曾詢問一些律師是否願意降低收費為貧窮的退休人員提供服務,但是律師們都拒絕了。後來協會詢問律師是否願意為貧窮的退休人員提供免費的服務,結果律師們一致表示同意。
人們為了理想或崇高的目標,會比為了金錢更努力工作。當一個組織以使命來尋求志工的時候,會吸引退休的勞工、公務員、教師、甚至是董事長前來應徵。當一個組織以市場機制來招募員工的時候,應徵者大概就不是前述那些退休人士了,而是一些失業或轉換跑道的求職者,這些人會以人力市場供需條件來判斷,認為5分鐘1美元或是600元日薪並不是好待遇,因此不會認真投入工作。
參考資料: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誰說人是理性的》,天下文化公司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