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花蓮縣某男子氣某職業軍人搶走女友,在自強號火車上追打該職業軍人,乘客們驚嚇不敢勸阻,僅隨車清潔婦勇敢出面勸說。當今社會中似乎常常出現路人袖手旁觀而產生悲劇的現象,不過也常有溫馨助人的感人故事,這樣的矛盾現象如何做解釋呢? 1964年美國紐約皇后區發生一件兇殺案,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故事是關於一位30多歲的女性在住家附近的街道遭到殺害,在她被攻擊而致死的35分鐘期間,有38位鄰居從公寓的窗戶中目睹被害過程,遺憾的是竟然沒有人打電話報警,直到被殺害後,才有一位目擊者報警。處理此凶殺案的警官表示,對於那麼多社區居民袖手旁觀,讓他百思不解。事後,兩位心理學教授(Bibb Latanem與John Darley)試著提出解釋:1)旁觀者認為周圍的其他人會幫忙,結果人人都沒幫忙;2)根據社會認同原則,碰到不確定的情況,旁觀者認為既然沒有人伸出援手,這件事可能沒有急迫性。
如何讓旁觀者提供緊急協助呢?長時間專注於「順從」與「說服」研究的Robert B. Cialdini認為,旁觀者只要確信出現緊急情況,就很可能會出手相救。不過,如果只是呼喊「救命」、呻吟等難以引來路人施以援手。求救最有效的方法是進一步讓特定的路人知道要提供甚麼協助,例如「請您趕快打110報警,我需要緊急協助」或是「請您趕快打119叫救護車,我非常不舒服」,來消除路人的不確定性,讓路人注意到求救者的狀況。
參考資料:閰佳譯,影響力:讓人乖乖聽話的說服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