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一直是東方文化傳統的觀念,隨著社會變遷與少子化的影響,現在老年人口比起過去更多,學者估計,到了2040年達到30,2051年更高達37,每三個人就有一位超過65歲。同時,高齡人口將於2017年時首度超過兒童人口(15歲以下)所佔的比例(12.72),預計2051年時,高齡人口將是所有兒童人口的4.7倍,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4到5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人口老化將是台灣社會一大隱憂。
也因為這樣,政府開始在老人福利與照顧上花很多的心思,也有許多工作者開始引進國外運用在老人的工作模式和技巧,加強老人照顧專業。其中有一項輔助治療模式,目前大多運用於老人服務,那就是人們所俗稱的寵物治療,現在更名為動物輔助療法,目前台灣最常運用狗狗做輔助的媒介,最主要狗狗是人們最忠心的朋友,也是較能被馴化的動物之一。
而在國外研究也提到,寵物能幫助老人身心放鬆、得到陪伴與重視,特別都指出,透過狗狗的動物輔助治療確實在研究上能幫助人得到心理上的安定,且透過專業人員的活動設計,加入工作模式與方案。
要怎麼運用動物作為輔助治療的方式呢?一般相關研究指出治療犬的個性是否溫和、是否親近人是主要首選,這也是國外訓練治療犬的指標,如狗狗容易不安或是攻擊性太強都不適合培育與訓練。再來,就是由專業人員作評估,結合狗狗原具備技能與才藝作結合,例如:一個老人右手肢體動作不良,因此專業人員設計能夠幫助右手活動的運動,如投擲、觸摸、抱撫和餵食,以右手為主要運作重心,不但能促使老人在右手肢體的復健與運用,透過與狗狗的遊戲,老人不會將此活動視為復健,能降低對復健活動的反抗性。
因此在國內外針對治療犬的運作模式分成兩大部分:在心理部分,透過治療犬陪伴讓老人感受到溫暖與被需要;另一種模式就是結合治療犬本身具備的技能,加入合適老的認知、肢體復健、感官的課程,降低老人身心功能的退化,這是國內外研究與實務常用的兩種模式。
近幾年國內也越來越多動物輔助治療運用的本土研究,研究發現,治療犬的陪伴與介入,對於老人的認知功能、憂鬱、以及自覺生活品質上,有憂鬱下降,而認知功能提高的情況,且大多數參與寵物治療的老人表示其自覺生活品質良好。
雖然目前動物輔助治療還不是普遍盛行,但目前我國的相關學者與實務工作者也逐漸透過研究與實作,宣導相關動物輔療的可行性,讓社會大眾更佳的認識和多一份考量。透過「動物輔助療法」,讓訓練過的「治療犬」陪伴喜歡動物的老人,既可以安慰寂寞心靈、又可以帶來生活樂趣。
參考文獻
1、林育陞(2017)。老人與動物性輔助治療。諮商與輔導,378,2-7。
2、張碧凰、張歆祐、葉明理(2015)。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參與動物輔助治療的療癒歷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1(3),47-60。
3、潘鈺婷、林金定(2013)。狗醫生課程介入身障機構住民之身心成效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3),184-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