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前,先思考行銷人的領悟》-下
後者的「領悟」,則多半除了妥協,還多了一份「期待」。例如在保健食品公司的行銷主管除了希望公司有名、業績好,也希望若是公司正派經營,能讓更多人吃到好東西。或是在連鎖書店的行銷主管,能看到更多的人能買到好書、好文具,也能讓生活更多點知性的小確幸。只是,終究公司是老闆的,業績獎金領最多的是業務和採購,而能操作出「成功案例」也就是行銷人值得盼望的目標。
部分經營者或高層沒良心、沒專業,所以在企業擔任行銷工作一直都很艱苦,只有極少數的行銷主管真的在妥協和領悟中,仍然存在著盼望。而不論是廣告、公關還是其他行銷傳播類的代理商,必須接受客戶無止盡的要求(折磨?),也還必須在具備專業和水準的情況下服務,進到這些產業的行銷人更要面對世間的險惡。過去,曾寫過一篇《不落地的行銷人,是提不出有生命的企劃》,分享的重點在於現在的行銷人可以如何更「進入狀況」。看到一些回應其實很有趣,一部分是感覺自己「被受限」,另一部分則是「何必在意為甚麼」。
坦白說,行銷人用公司預算操作行銷活動,必然有其限制和必須妥協的地方。但要是幹了幾年卻對自己待的公司、產業沒感覺,甚至厭煩,或是對於操作更「整合的行銷策略」或更「專精的行銷工具」沒興趣,其實真的要想想為甚麼和憑什麼繼續擔任行銷工作。至於傳說中,行銷人「25-35歲賣肝加班、35-45歲賣肝加班及顧小孩、45歲之後決定買咖啡或賣雞排」的傳說,也有一部分很貼切,但要是想把咖啡或雞排都賣的好,其實⋯還是要努力,才不會慘賠後真的要去賣身了。
王福闓 品牌再造學院 院長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總顧問 中華整合行銷傳播協會 榮譽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