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網購!數位通路的4大挑戰》-下
3。供應商品牌的在數位通路上成本增加 當一家生產飲料的廠商,沒有自己的店面時,找尋10個實體通路販售,其實包含上架費、物流、庫存甚至促銷方案,都是累積上去的支出與成本。所以 除非自己有很清楚的去計算各通路的效益,不然並不是通路多就會賺的多。 但在數位通路其實更明顯,雖然有些費用在數位通路上可能降低,但更多的像是在商城上的產品曝光說明需要人員不斷更新、消費者的退換貨及運輸和出貨失誤,都比實體增加了一些費用,因此慎選合作的數位通路也相當重要,不然當自己在越多數位通路上販售,卻賠的越多時就悲傷了。
4。有些時候虛實通路的結合更重要 多數台灣的數位通路業者並沒有再去經營實體通路,而不少實體通路的業者雖然有自己的數位通路,卻還是用舊思維在運作。最常看到的就是一堆人在實體通路拿到「數位通路」的 折價卷,但在沒有足夠吸引力的情況下,就是張廢紙。 但數位通路在網路上因為沒有實體的消費者體驗行為,所以除非消費者本來就知道或了解商品,不然相當程度是會產生決策猶豫的。所以像 Life8 的體驗店就是不錯的嘗試,但若是能更具體的結合,像是 盒馬鮮生,那可能更有價值。
能夠把自媒體經營好,這個 什麼率都很低只有成本很高的年代,已經不容易。但是若從經營數位通路的角度來說,不是看看A品牌的搞笑貼文就會想去它的商城購物。就算今天導了一堆流量進去,若是數位通路本身的使用者介面不佳、通路上販售的商品乏善可陳或是價格沒有吸引力,最終還是無法完成交易甚至造成負面觀感。 只有從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去探究,然後讓數位通路能擁有的價值發揮,才能讓通路商、供應商及消費者在數位通路上都得到真正的滿足。
王福闓 品牌再造學院 院長 中華整合行銷傳播協會 榮譽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