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官方定義年過65歲者為老人,然而老人的風貌已經有很大的變異。例如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中勞勃狄尼洛飾演的Ben,雖然年過70卻樂於學習網路科技,每天精神抖擻得上班。2016競選美國總統的二位候選人希拉蕊與川普,則分別是70歲及68歲。本土的例子也非常多,例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帶領17位長者為期13天騎摩托車環島,並拍成《不老騎士-13天的騎摩托車環島》紀錄片;住在高雄的鳥蟲體書畫家趙慕鶴以98歲高齡完成哲學碩士學位,應可認證為世界紀錄;2008年辭世的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則高齡90歲仍戮力工作。
少子女化及高齡化已成為已開發國家普遍的現象,聯合國稱高齡化為21世紀主要的問題。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學者專家提出許多理論來幫助人類享受更長的高齡生活,其中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2 提出的「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政策框架最為人熟知,強調各國應透過「社會參與」管道的建立、「身心健康」環境的形成、「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等策略來因應人口老化。而聯合國大會早在1991年通過的「聯合國老人綱領」就提出了「獨立」(Independence)、「參與」(Participation)、「照顧」(Care)、「自我實現」(Self-Fulfilement)與「尊嚴」(Dignity)等五個要點。
我們若以活躍老化三大支柱中的「社會參與」來看老人,高齡者將不再是傳統齒搖髮禿需要受人照顧的形象,而是如《高年級實習生》中的Ben、希拉蕊與川普一樣;高齡者不但不應「離群索居」,而且應該持續與社會保持必要的互動關係,甚至於對社會有心智上的貢獻與影響。「聯合國老人綱領」中提到的「參與」包括以下四點: 一、 參與老人政策制定與執行 二、 與年輕人共同分享其知識、技能、價值與人生經驗 三、 服務社區與擔任適合自己興趣及能力之志工 四、 老人有權組織老人的社團或推動老人社會運動。
若考量到台灣的社會現況,許多高齡者更肩負起照顧孫子的責任,因此高齡者的社會「參與」要加上第五點:在家庭或家族中貢獻自己的經驗與勞務。再者,考慮到終身學習有助於高齡者持續活化大腦,則高齡者的社會「參與」要加上第六點:持續終身學習,除了學習各項老化準備知識之外,也要學習因應環境變遷使用新科技,以及若要進入新的產業就業可能必須重新接受職業訓練。
當然高齡人力資源運用首重生命的「安全」,因為「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也是活躍老化三大支柱之一。另外國內外許多研究也顯示「社會參與」度高的高齡者,其「身心健康」狀態比參與度低的老人更好;而健康正是活躍老化三大支柱之一。
總結來說,推動活躍老化有助於促進高齡人力資源的素質提升,而高齡人力資源發展也有助於實現活躍老化的願景,幫助高齡者在社會上不只是老有所養,更做到老有所用,甚至幫助高齡者完成年輕時未曾圓過的夢想,以及達到「聯合國老人綱領」中提到的「自我實現」的人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