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分內做到分外,就是進步! 7/12/2015 0 评论 幸:陳青顧問
職場上,如果我們把分內定義為所學的專業與所做的本業,那麼,一個人在職場上不斷的把分內做到分外,就是職場競爭力的自我養成與進化。 舉例一位行政秘書,她的學歷背景是外語系,外語系這身份讓她在面試跨國企業時成為優勢,但這優勢能帶她通過幾關?假設之後,她憑著大學時做個人報告與小組報告時對辦公室軟體的熟悉,讓她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上游刃有餘。
當一個基層行政人員在工作上游刃有餘時,她可以有很多觸角延伸的選擇,例如培養第二專長,經營管理、策略應用、溝通能力...,或是培養個人興趣,例如:花卉養殖、有氧舞蹈、禪繞畫...。選擇之間沒有對錯,但是會影響她之後在個人職涯上的升遷或是轉換跑道時的條件。
我在澳洲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兼職行政專員」,一週工作兩天。一開始工作時,我不只需要兩天來完成老闆設定給我的「兩天工作量」,我常常需要把工作帶回家做。這讓我想起學生時代一位波蘭同學從清潔工作,她常常跟我抱怨她的老闆都是以四個小時的薪水讓她做六個小時的工作。她服務的清潔公司在布里斯本市區小具知名度,專門服務市區辦公大樓,員工有上百位。
我問過她,其他人怎麼應付「四個小時」完成六個小時的工作量?她回說不知道,之後,又說那些人一定是隨便做做,我進一步問她怎麼隨便做做?她說有時桌面收拾不是每天做、有時掃地只掃肉眼看得到的垃圾...,我跟她分析了重點在「有時」。他們的工作很特別,上班族四點下班時他們開始上班,必須於晚上八點完成。
我跟她說「有時」的設計是例如星期一三五徹底清潔桌面、二四深度清潔地板...。主觀的解釋就是把別人「有系統的」工作方式視為混水摸魚,客觀的解釋就是「客戶沒有抱怨」以及「老闆沒有指正」...就是有績效的做法。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