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適才適所 |
文章類別:人力資源 |
人氣值:♥905 |
一般學校教育體制仍以智育為發展重點,未特別著重於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致使許多社會新鮮人不知何去何從。或隨著年齡漸長,雖然在工作歷程中發掘自己的特長與興趣,卻因中年轉業成本高,而進退維谷。 企業面談時會發現許多社會新鮮人還不確定自己的興趣與人生方向,只是人云亦云。面對此現況,主管只得從中挑選資質優異者,再接續學校的工作,透過績效管理與考核,觀察與紀錄新人的工作表現,協助他適才適所。 曾有企業的新人訓練長達半年,分派新人到不同的單位實習,實習結束後,再由各單位主管與新人共同討論,決定分派的單位與職務。此種方式立意甚佳,且較能達到適才適所的效果,但因成本較高,且許多企業期望新人能在最短時間內發揮「即戰力」,因此不見得能在所有的企業體制中推行。 若企業沒有新人實習制度,主管亦可透過以下兩種工作安排,以觀察並協助團隊成員確認適性的職務類別。 工作輪調:透過定期工作輪調,讓團隊成員可從事不同類型的職務,以確認最符合個人特質的工作類型。 參與專案:可透過參與跨功能專案,擴大新人工作接觸的廣度,以揣摩與體驗不同功能別職務與個人特質的契合程度。 若經過不同的工作調整後,主管仍覺得新才未能適才適所,則可考慮讓部屬向外尋求其他方向與機會,換跑道到較合適的組織或領域。專擅哲學思考的人,任職於企業,可能會被譏為思維過於抽象,卻可能在學術研究領域一展長才;想像力豐富的人可能被評為不務實,卻可能在藝術領域中發光發熱。 從神學觀點,人生在世都有特定的人生使命,須設法察覺並執行此任務。從自然天擇的觀點,物種須差異化,才能確保族群可因應環境變異,而達到物種延續繁衍的目的。 不管是那種觀點,都說明人人具差異化的潛質,若能釐清個人潛質,並設法與工作結合,讓潛能得以發揮,將使個人對社會、組織的貢獻與價值極大化。 主管為提升團隊戰力,透過績效輔導與回饋,讓團隊成員適才適所,也間接成為引導部屬認識自我與察覺個人優勢的重要推手。 |
發布日期:2016/02/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