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或利他 |
文章類別:領導統馭 |
人氣值:♥1009 |
身為主管莫不積極提升團隊績效,因為事關主管個人績效優劣。 主管可透過許多不同方式,提升團隊績效。有人強勢領導,壓迫所屬全力奮戰;有人運用柔性攻勢,凝聚部屬的向心力。 儘管形式不同,但出發點是「利己」或「利他」,卻是團隊績效能否持續提升的關鍵。 巴金漢在《你必須知道的一件事》一書中指出,管理者成敗,決定於是否能讓員工更有生產力。做到此點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員工相信,他們的成功就是主管的主要目標。 若主管是「利己」導向者,提升團隊績效的背後動機,是本身可獲得的實質利益。或許主管可巧妙包裝自己的意圖,但部屬僅會一時受矇騙,最後仍將破解主管的心思。 當部屬看透主管虛偽的面具,對主管失去信任時,即使因為經濟因素或個人學習等考量,仍留在團隊中,但對團隊與主管的認同,勢必大不如前。 且「利己」型的主管,思考焦點永遠在自己的身上,部屬只是成就個人的工具而已,他們多半不會真正花心思了解部屬的需求、激發部屬的潛能。 相對地,以成就他人為出發點的「利他」型主管,思考的焦點會放在部屬身上,不僅探尋部屬的特質,更設法啟發部屬的潛能。 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中,龜大仙認定胖嘟嘟的熊貓就是神龍大俠,功夫大師原本對此事不以為然,想把這個功夫菜鳥給操翻逼走。但後來功夫大師接受龜大仙提點,說服自己相信熊貓就是神龍大俠的說法,最終發掘熊貓潛能,將功夫菜鳥培養成為一代宗師。 功夫大師若為顧及自己的聲譽,或偏愛自己培訓出來的蓋世五俠,不相信熊貓具有練就絕世武功的潛質,就不會發現熊貓面對食物的誘惑,竟可展現超乎常人的本領。 主管若以成就他人與團隊為己志,一心一意地設法幫助他人成長,則在透過工作成就他人之餘,自然將獲得團隊績效提升的回報。 |
發布日期:2016/02/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