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感觸力》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接了不少的「講師訓練」方面相關的課程,從台積電到日月光,從口才協會到健言社。 在構思這方面的課程時,除了原來的一大堆資料外,我又談到了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新主題:感觸力。
看完了「赤壁」,從曹操與周瑜身上感悟到激勵與造勢的重要性,這是「感觸力」。 在玩完了Wii後,從軟體製作上感悟到原來目標管理可以落實在生活中,這是「感觸力」。 去了一趟北京奥運,從鳥巢場館感悟到強悍的執行意圖可以創造的奇蹟,這是「感觸力」。 在公園裡散步,從迎面走過的一對老夫妻身上,感悟到「牽手」的真正意涵,這也是「感觸力」。
許多知名的講師,除了深厚的理論基礎、豐富生動的舞台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一定有許多故事在他的講稿中不斷地出現;知名的黑幼龍大師,他目前的演講已經幾乎都是故事了;這些故事是從哪裡來的? 除了一般的書籍之外,當然就是自己的觀察所得了。 大家不妨再去看一些知名的作家,他們的很多著作,大多充斥著他們在異鄉的所見所得(像鄭華娟老師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難道上天這麼不公平,在這些大師名嘴的生活中,都充斥著精彩絕倫的故事嗎? 錯了!其實,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著許多精采的故事;或是感人、或是警愓、或是心酸、或是激勵,故事總是不斷地發生在我們的四週,重點是當它發生在我們的生命中時,我們能不能隨即有感應的能力,並去聯想到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與教訓;這個「反應」與「聯想」,就是我所謂的「感觸力」。
不論教什麼樣課程的講師,這樣的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即使我們教的只是技術型的課程,如程式語言,或是ISO,這樣的講師要不要舉以前程式設計時所犯的錯誤?這樣的講師要不要舉以前導入ISO企業的改變? 這些林林總總,都是「感觸力」的呈現。
宋朝大師程顥曾提到:「萬物靜觀皆自得」,這就是講師眾多故事與資料的最大來源啦!
更多內容請搜尋【管理玩報】 |